改完公路咖啡3.0已经是去年的事了,之所以迟迟没开始动笔写这篇,是想让子弹再多飞一会儿——我想看看公路咖啡的灵魂是什么样的?一辆咖啡车究竟能给城市和荒野带来什么,它的真实魅力究竟在哪里?也想看看这个模式究竟会有怎样的发展。
回想第一次见老王,是在一家饮品店,长得有广东小伙特有的帅气,但说起话来不怎么笑,导致很长时间都觉得他可能是某种不太接地气的“城市物种”。
直到我第一次去他的地盘“黄埔古港”。停车场的大叔管他叫“咖啡仔”。让我想起在十年前广州大学城南亭村摆摊的五条人,那时候我也常常去那个小巷子闲逛买点美术用品,这种村民之间的称呼很有广东的市井气息。
他和自己亲近的朋友在一起相处,才展现出逗比和接地气的一面。他身边的朋友都称呼他为“老王”。是不是亲切多了?
△ 第一次见面眼中的老王 (photo by COS)
△ 熟了以后眼中的老王就成了这样……
再后来一次,我和Harry吵架,一个人出去在老王的咖啡店做了一下午方案,晚饭的时候,老王多打包了几份双皮奶,还私下发微信给Harry说:荷包蛋晚上回去给你带了双皮奶,真是好气又好笑。
这些有温度的细节也让我对这个人的印象慢慢充实起来。对我来说,和所有车主的相遇都是从人开始的。有志趣相投的人才有后面会发生的那些故事。
好了好了,开始说正事吧。
Part 1
诞生于市井
“我喜欢咖啡,但我不怎么喜欢高大上的场合,所以我就想要去打破这种偏见,为什么咖啡就不能蹲在村口的路边喝呢?“
虽然速溶咖啡已经在商业上做的足够的“破圈”,同时也失去了咖啡本身天然的味道(我们所说的咖啡不健康的成分也往往来自于这些添加剂)。老王想要通过咖啡车让更多平日里不逛高档商场以及不在高端写字楼上班的人也能直接的品尝到新鲜的咖啡豆萃取出来的天然味道。
它将逼格拉满的精英式咖啡文化瞬间扯回到了街头。想象一下,在广州街头的午后,穿一双夹脚拖,点一份炒米粉,坐在街边,再配上一杯手冲咖啡的画面。
然而3年前的广州,对于“摆摊”这事,似乎不那么感冒。“刚开始那段时间还蛮难的,我们去找了好多小众景点去聊长期驻点,几乎都拒绝了,那时候摆摊都是不固定地点的,日晒雨淋,可以说是有点艰辛。 “老王回忆道。
过去1,2年内,这辆咖啡车会不定时的在黄埔古港这个祠堂门口开张,被很多路人po到小红书上,逐渐成为一家街坊邻里的“网红咖啡店”,来来往往的周边居民都认识他,在广州本地也渐渐积累起来了名气。
△公路咖啡3.0
公路咖啡就这样在市井里深根发芽。但由于之前的2.0版咖啡车并不具备合法改装上路的手续,把公路咖啡真正开上公路的想法就一直没能实现。
于是,在2020到来之前,就有了公路咖啡3.0的诞生,也就是老王和我们相遇的开始。
△公路咖啡3.0
公路咖啡3.0具备完善的合法改装上路、提供了可供移动中使用的水电设施以及更开放和多样的互动空间,也为路上储备“货物”提供了更大的支持。而在品牌上传承了2.0的橙色车身,让人一眼就能认出公路咖啡来。而在使用空间上则加入了更多让人易亲近的原木材质。
Part 2
为分享而设计
三年来,老王教了无数路人练习手冲、拉花。当大家都在忙着靠咖啡课程赚钱的时候,我很好奇,为什么老王偏偏喜欢主动的去教别人做咖啡?
“分享是我做咖啡的信仰”
老王似乎不认为这是一种损失,“传统的咖啡连锁店都是相对封闭的咖啡文化,店员做给顾客喝,顾客也不太能分辨到底做的好不好,喝了也不一定会对咖啡产生更多兴趣。 ”
他总是主动的引导那些有兴趣但又略显拘谨的客人,问他们要不要自己尝试一下磨豆、拉花,帮他们零距离的观察到一杯咖啡是怎么做出来的。光是我站在咖啡车边上喝咖啡的一小会儿,听他和客人们的“唠叨”就没有停下来过——“孕妇每天可以喝最多xx克咖啡”、“这个豆子的风味是属于哪一种”、“你们有没有闻到发酵的香味”……无论是本来就爱喝咖啡的年轻人还是出来散步的老头老太太们都听的饶有兴趣。
每个人都可以是咖啡师,这就是老王做咖啡最纯粹的信仰。
开放式的咖啡空间
在最初探讨设计方案时,老王提出希望在车外操作,我的理解范围中,无论是国外的餐饮车,还是国内的路边小摊,售卖者往往都希望在一个相对安稳的包袱中,可以遮风挡雨,也可以和顾客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老王却十分坚持要和顾客并排站,他想更近距离的和客人们互动,甚至手把手的教大家如何做一杯咖啡。
△我们为了进一步明晰空间感而建的快速模型
因此,在设计布局时,我们规划了外部操作和内部操作两个完全不同的区域,分别适应操作人在车内外的不同行为。
考虑到“互动”在这辆车中的重要因素,我们将对外的空间最大程度的利用,设计成侧面和车尾部两个不同功能的互动空间。——侧面是意式咖啡的制作区,顾客可以在老王的引导下体验机器操作,而车尾部则是一个完全开放给顾客自己去体验咖啡制作的区域。
△车尾部的手冲咖啡体验区
实现向外充分的互动&体验空间,同时也意味着牺牲掉更多的内部空间,除了留给几台专业的设备以及储存材料的空间,已经没有更多地方供人在旅途中休息甚至居住了。我接触过很多车主,大多数的时候,人们是不乐意做减法的,总是希望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把自己所有的愿望都实现。但老王似乎这点上有很明确的想法——他更希望这是一辆真正的咖啡车。
co-work
过去在咨询公司的体系,我们也实践过许多学术派的或是专业的商业workshop,然而在小范围的活动中,复杂的程序并没有太大的帮助,我们会更加重视实际操作,比如搭建一些尺寸相似的场景,让不同的角色来情景模拟,来快速验证我们的想法。
△老王带着他的小伙伴们一起来车里“头脑风暴”
△公路咖啡的另一位合伙人宋春丹在“演习”冲咖啡
小咖啡馆的主理人总是有各自的偏好。个人的操作习惯如何?怎么和客人互动?每天的清水、冰块、以及其它材料的实际消耗量是多少?实际操作的人往往比设计者更清楚。这些都是我们要通过co-work去学习和观察的。
△亲自上手给咖啡车安装桌子的老王
Part 3
行驶于荒野
我们自己开着房车去过很多地方,但从来没有开一辆咖啡车去荒无人烟的地方。去年Fenny说要去新疆卖咖啡时,被我狠狠“嘲笑”了:“那些一望无际的大戈壁大沙漠上,你准备卖给谁呀?”
如果说一辆咖啡对于荒野并无经济效应,那它又能为荒野带来什么?因此我更加的想要窥探一下老王的这趟旅程。
40000公里路云和月
“我更喜欢西部地区,不喜欢往一线城市跑。3.0改完以后半年里出去了两趟,一口气把川西、青海、新疆、西藏兜了一大圈……“
△川藏线上
这一路上不同的经历各占一半,他说,确实我们在呈现的时候会倾向于把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看。但事实上,因为疫情管制跑了几千公里的冤枉路、在路上陷车好几次徒手挖沙六个小时、在拉萨出摊时被小偷顺走了一些运动相机之类的物品……走到一半,连同行的摄影师都不堪忍受而分道扬镳。这些都是没有拍出来给人看的。
△在泥地陷车
生活和旅行,本就是如此的操蛋。老王很喜欢的凯鲁亚克在《在路上》中写的一句话:“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带着最初的激情,追逐着最初的梦想,感受着最初的体验,我们上路吧!”我觉得把这句话放在经历了旅途的种种不幸之后更为合适。出发前的我们对路途充满美好期待,那么在经历了种种失望之后,你是否还能一如既往的保持激情和热爱,是否能在糟糕的经历中体会另一种乐趣,是否还能毫不犹豫的再次上路呢?
△在海拔5000多米的纳木措
咖啡与酥油茶
老王开着咖啡车进入到藏区,常常在路边停下,打开车的侧窗来做杯咖啡享受一下路边的风景。“路边的牧民们看到我们,尤其是些藏民的孩子们,就会好奇的跑来,我请他们在喝咖啡车旁喝咖啡,一来二往就熟了。他们就反过来会很热情的邀请我们去他们家喝酥油茶。可能是因为我把我的空间主动的向他们打开了,接下来就是很自然的开始交流。”
一部电影《喜马拉雅》,讲的就是尼泊尔游牧民运盐的故事,在荒野里长途跋涉,以物换物进行交易是喜马拉雅的居民们几百上千年来的生存方式。而公路咖啡这趟跋山涉水和藏民们的交换是咖啡与酥油茶的交换,以及相互之间信任的交换。
给老王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藏民们在喝第一口咖啡时脸上的表情。“藏区很多地方像理塘往下1,2百公里或者到了阿里地区,每个几百公里才有一个村,他们基本上都第一次喝精品咖啡,即使我已经冲的偏大众口味了,他们喝到第一反应还是会哇哇叫出来,喊苦。这就是很直观的反应。”
△藏民大哥喝咖啡时不加掩饰的表情
有趣的是,那些第一次喝咖啡的藏民对于咖啡的认知是没有预设的,他们不了解咖啡的文化和礼仪,更不会在接受不了这种酸苦的饮品时还要强颜欢笑道:咖啡不加糖才地道。
一边是城市的、新潮的,一边是旷野的、传统的——两极文化的碰撞。如果说公路咖啡2.0连结了咖啡与城市的市井,那么3.0便是连接了咖啡与远方的荒野。
△纳木措的藏民孩子看到咖啡车都很兴奋
咖啡和茶叶一样,本无需过度加工,和人类的文化共同演化至今也发展出繁复的礼仪和评价体系。如今在这荒野里,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萃取天然植物中的味道,就如几千年前的老祖宗们在这广袤的天地下用最原始的方式制作食物一样。这不禁让人反思,咖啡或是茶,是否被过多的赋予了城市和阶层文化。就如老王的另一位合伙人杨琳说的:与其说是人类开着汽车将人类文明带入荒野,不如说是回到了故乡。
Part 4
流量还是品牌?
在这几年的商业思维惯性里,流量几乎是和金钱划上等号的。随着公路咖啡的名气越来越大,千里迢迢来排队喝咖啡的粉丝,纷至沓来的广告商是否真的给主理人的收入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
其实,流量对于想要长久经营的品牌主理人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压力和挑战。老王坦言,“很多时候找我们做广告的产品和我的理念是不合适的,你也许可以割粉丝的韭菜去赚这个快钱,但是很快你也会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和自己的初衷。”
老王并不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表达观点的时候总是会卡壳,他的做法就是:如果还没有想明白,那就慢慢做。我们也是一样,欣赏那些对品牌对产品有自己坚持、爱惜自己羽毛的人。商业本身并没有对错,流量经济下,大多数人只是缺少“克制”。
移动经济新机会?
今年摆摊的新政出来以后,很多城市都表达了相应的支持。而自媒体的推广,也让群众对咖啡车的喜爱度上升了,对像老王这样的“摊主”出摊的机会和选择也多了。
当摆摊变得不“可耻”,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除了倒卖“义乌货”之外,移动空间还能有些什么创意?它们如何更好的服务客户?这也是我们将持续探讨的话题。以下通过几个案例也许能给你带来点启发:
移动展示&体验“快闪店”
这间滑板体验车,弥补了传统的滑板店面没有充分体验空间的缺点,它以“快闪”的形式出现在各种活动场合、城市广场。假设品牌的受众是年轻人,那么它可以选择在放学后以及周末在这些场合出现,这样以来它完全不必支付全天候的店面费用,只需要和对场地方支付相应时间的停车费即可。
而在另一些产品品类,比如说小众家具品牌,往往喜欢在小区居民密集装修的期间在社区里租一个铺面,目的就是在短时间内服务到更多的精准人群,而移动店面则可以解决装修&搬迁成本的问题。
因此,对于小众品牌来说,一个合适的移动空间一方面可以更有针对性的选择人群出现的地点和时间,近距离的让客户体验产品,也可以节约一大笔固定场地的成本和营销成本,新鲜又好玩。
移动售后&服务店
再看到亚洲首家移动式单车4S店“骑加Cycleplus”,依靠在江浙沪地区自行车赛事和活动中不断曝光,这种以汽车作为移动式自行车维修养护店的上门O2O服务模式渐渐为国内车友所知晓。技师们开着厢式车,把消费者在网上订购的自行车送往消费者指定的地点,并依照消费者的要求组装好,完成配送。他们还在空间有限的车里开辟一小块商品展示的区域,供消费者临时购买一些配件。如果顾客在家里不想出门或是在路上遇到机械故障,也可打电话给“移动技师们”寻求上门服务。
这种集合广告、销售、售后、维护为一体的移动空间,对于O2O服务模式在区域范围的流量和广告效应提升以及综合人工成本的控制都有一定的帮助。
当然,大家在尝试各种创新模式的过程中,千万要谨记符合法规,这对于品牌能否长远发展,能否走出小圈子都至关重要。
我也想要经营一辆咖啡车
老王给那些跃跃欲试想要拥有一辆咖啡车的读者们的建议:
合法改造咖啡车的成本不低且本身还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如果想要以此为生的朋友不建议盲目尝试。仅出于个人兴趣的就忽略此条。
每个主理人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以及和自己所在城市的连结点。
个人经营咖啡车不如经营店面那么稳定,想要经营好咖啡车需要长期积累资源,一开始的存活并不容易。
Part 5
回家
两趟总计40000多公里的旅程,始终没有达到老王计划中的目的地——独库公路。但那又怎样呢,我们始终在寻找终点的路上,能被回味的往往是酸和苦中有幸的话带点甘甜,咖啡如此,生活亦是如此。
生活的剧本里,大多数人都是为生活奔波的小角色。而老王也从带着超现实色彩的荒野剧本中回到现实,继续他的市井生活。“旅行回来以后,有了家庭和小孩,直观感觉就是累,是很现实的。” 在我和老王通电话的时间,就被分割成了三段:摆摊闲暇时、收摊前、在回家的车上。
△ 最近在广州塔下的自力市集赚“奶粉钱”,photo by Hobin
熬了这么多年,相比起刚开始那会儿,环境终于得到了缓慢的改善,精品咖啡的接受度也比过去更高了。至于未来是怎样,且走且看吧。
The End
请你喝杯咖啡
老王推荐~在路上享受咖啡的方式:
- 如果你有一辆房车或者有供电的露营车,可以带上一台小功率的家用咖啡机。
- 如果你是咖啡的深度爱好者并且出行时有条件带上手冲套装,那么更推荐手冲现磨精品咖啡。
- 对大部分人来说,只要带上几包挂耳咖啡,就可以愉快的上路啦!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错误请指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