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车企进入深水区,2025投资的底层逻辑

  3月中旬,德国四家车企(大众、奔驰、宝马、保时捷)分别发布了2022年财报。保时捷去年单飞上市后,多数时候被视为一家独立的公司。纵观报表和战略释放,这些德企共同点还是挺多的。

  销量降,利润涨

  这四家企业的营收和息税前利润,都呈现两位数的增长,而除了30万辆级别的保时捷销量略有上升(2.6%)之外,百万级的德国“御三家”,全年交付量都不同程度地下降了(去掉暴涨的Smart,奔驰品牌交付量往下掉了几千辆)。虽然各家CEO对于交付量下滑有各种各样的解释(疫情、供应链、战争、物流),但他们都清楚,新能源对传统燃油车的挤压,才是根本动因。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要数年内要拿出百亿级欧元实现新能源转型。

  在全球市场上,来自新能源的压力是不均衡的。中国最高、其次是美国和欧洲,而其他区域市场压力比较小,但同时这些市场也相对不重要。对这四家企业而言,中国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单一市场。其实按区域市场的标准,也同样如此。这就让大家没有别的选择,必须要在中国卷得赢才是关键所在,除非这块市场不要了。

  而交付量下滑,营收和利润反而增长很大,反映了这四家都正在策略性放弃燃油车下延产品线,提升高端产品的投放和销售力度。这里面当然有中国市场在20-30万元电动车暴打合资产品有关,也有一些前瞻性的长远考虑。不管主动还是被动,结果都差不多。提升产品单车毛利率,品牌向豪华方向又走了一步。代价是20万元级产品地盘要丢掉一些。

  这也能解释保时捷为什么销量不降,因为它最便宜的产品就是Macan,而Macan要出电动版。大众搞定PPE平台之后,多一条产品线,边际成本是往下走的。大众和保时捷当然乐见,而且也无损于保时捷的定位。

  重整供应链,聚焦价值核心

  在中国市场上,宝马因为拿到华晨宝马的多数股权,成功将中国业务并表,保时捷一直是以进口车形式存在。大众和奔驰都需要承担比股比更重的拓展责任,即占50%的股比,要付出100%的努力,拉动合资公司转型。

  转型就要花钱。资本大致有三个投向。一个是新技术平台的研发,第二个是与之相适应的供应链重整(俄乌战争对供应链的影响,被局限在东欧),第三个则是对应新产能部署。

  其中,不确定性比较强的部分,自然是需要与供应商合作的部分。主机厂积累电池知识产权,避免在技术上对供应商过度依赖,但大规模生产应该交给供应商来做——事实上,这4家也都打算这么做。

  问题在于,为什么这四家主机厂,不担心博世、采埃孚、大陆、李尔等Tier1交付的功能组件是“黑盒子”呢?换到电池或者三电业务上,不安全感就变得明显了呢?

  原因自然也不是单一的,比如与电池企业合作的历史,多不过10年8年,而与以上一线Tier1,合作有数十年历史了,战略信任是需要时间来巩固的。

  而且,任何Tier1、Tier2提供的特定功能组件,价值都不会占到整车成本的30%以上。而三电不一样,占比太高,电池最高时占比超过50%。这几家都打算要压降电池采购成本,只是需要时间而已。

  电动供应链比传统零部件供应链更短,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也导致供应商掌握知识产权的权重上升。

  从价值角度,三电和软件(座舱、自动驾驶)是未来整车的价值核心。对于客户而言,是使用价值的焦点,对于产品是商业价值的核心,更是品牌护城河的重要元素。这么重要的东西,自然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放心,否则造车真成了造壳了。

  投资扩张,目标2025

  因此我们看到,这些德企投资的重点,也是这些。这四家企业都知道,当期财报虽然花团锦簇,但站在历史的角度,当前已经抵达了燃油车利润的“尾盘”区域。任何主机厂高管,都对此有清醒的认知。在自由现金流还有很大战略余裕空间的时候,必须要执行扩张性投资政策。而扩张的高峰则不约而同地选择在2025-2026年。预期到那时,同价位电动车的产品力,将超越燃油车,这将是历史转折的一刻。必须要在利润下坡之前,就实现新业务的盈利。如此才能确保运营的连续性。

  事实上,他们也的确是大致按照这个时间表做的规划。以前很多分析都将固态电池的商用化,作为转折标志。其实某个单一技术的突破,从来不应该成为大型主机厂的“战略锚点”。这样做就相当于把这段时间的运营,依赖于一个不确定的前提条件。而固态电池跳票这事,已经不止一回了。商业化应用时间,从2022年一路推到2025年,有些企业中间还做了半固态作为过渡。这个过渡可能和PHEV的过渡性质一样,都不知道为时几年。

  我们反推一下,如果2025年固态能够规模化上车,也就是具备商业价值,那么现在就应该搞定小规模试制的稳定性,并开始筹建生产线了。然而并没有。

  虽然技术演进的轨迹很难预期,但即便按照保守节奏,即沿着原有技术路线迭代,也可以预期2025年能够取得的性能提升和成本压降。依此制定的运营目标才靠谱。

  这就是这几家投资扩张周期安排的潜在理由,他们都未将命运交给“运气”这玩意。

  大众计划在2023-2027年投资1800亿欧元用于推进电池生产、扩大北美地区业务、强化在华数字化战略及拓展产品组合,其中68%的资金将投入数字化、电动化相关领域。官方预估投资峰值预计将出现在2025年。

  而奔驰在2022年不动产投资总额为35亿欧元,研发支出85亿欧元,两个数字相较2021年分别下降11亿欧元和6亿欧元。

  而2023财年,奔驰CEO康林松承诺,奔驰的研发将高于2022年,智能化和将成为重点。而MMA平台和VAN.EA平台已经成熟,生产线将在2023年准备好。

  奔驰计划在2025年-2030年之间拥有专门的电动车生产线,为此将从2022年起,8年内投资400亿欧元,用于电动化转型。其中的重点则是在2030年之前将电池产能提升到200GWh,电池来自宁德时代、ACC(法国电池厂商)、远景动力和孚能科技。奔驰要求这些供应商在中美欧交付电池。

  奔驰CEO康林松明白地表示了对30万元以下电动车“没兴趣”。在高端电动车没有成熟之前,奔驰不可能极端政策大量投入。相对保守的投资节奏,据信将在2025年之后迎来抬头。

  而宝马则在2025年开始“新世代”计划,而在此之前,就将进入新电池投资高潮。

  保时捷由于体量小,电动投资阻力较小,因此2024年就将迎来系列产品电动化的高峰。比其德国同行早上一两年。

  虽然各家投资节奏小有差异,但底层逻辑是相通的。即技术研发投资大头,放在固投之前。同时,在电动产品拿出稳定商业化表现以前,不放弃燃油车利基市场。后者正在为转型提供持续的资金和资源支撑。重点则是燃油车和电动车的衔接,而当前德国车企都已经处于这个特殊的“衔接阶段”。这几年主机厂“转型”宣誓,业内听得太多,而如今正是德企转型的深水区,需要小心翼翼地凫渡——这是财报在乐观基调之外施加的强烈暗示。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错误请指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3月27日 17:43
下一篇 2023年3月27日 17:43

相关推荐

  • 美国网约车Lyft聘新CEO 联合创始人退出

    3月28日,据消息,美国网约车公司Lyft周一表示,为应对竞争和股价下跌,该公司将聘请董事会成员David Risher担任首席执行官。据悉,Risher在2009年创办一家儿童阅读非营利组织之前,曾在亚马逊和微软担任管理职务。两名联合创始人Logan Green和John Zimmer将退出公司日常管理,他们将保留董事会席位,但不参与Lyft的日常运营。

    汽车资讯 2023年3月28日
    0
  • 车上人员责任险是什么险种

    想必大家对于车上人员责任险都不陌生吧,特别是出租车司机,因为很多出租车公司都是会要求购买车上人员责任险的。那么车上人员责任险是什么险种呢? 以上就是给各位带来的关于车上人员责任险是什么险种的全部内容了。

    2023年4月23日
    0
  • Fisker推出三款新车,包括电动皮卡和1000马力敞篷车

    亨里克·菲斯克刚刚公布了这家电动汽车制造商的未来产品线。新款小型SUV、中型皮卡和超强大的豪华旅行车即将上市。某些Ocean车型的越野套件将于明年初上市。 第一批Fisker Ocean SUV刚刚开始进入客户手中,但 Fisker 已经将目光投向了下一代车型。实际上,让那辆车成为. 昨天在亨廷顿海滩举行的投资者活动上,首席执行官亨里克·菲斯克(Henrik…

    2023年9月21日
    0
  • 百度在福州投资一亿元成立阿波罗智行公司

    天眼查信息显示,2月24日,阿波罗智行科技(福州)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吴书林,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该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智能车载设备销售、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网络预约出租车经营服务等。 股东信息显示,该公司由百度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全资持股。百度智行科技成立于2017年,法定代表人姚悦,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由百度集团资深副总裁崔珊珊、梁志祥分别持股50%。…

    2023年3月28日
    0
  • 讴歌确认今年将推出新款小型SUV、更新版MDX和RDX

    讴歌宣布今年将推出多项重大更新。 入门级跨界车将加入该阵容,与Integra并列。 MDX和RDX将进行更新,前者将放弃其糟糕的触摸板信息娱乐界面。 周四,Acura制定了2024年剩余时间的计划,听起来我们会得到比我们预期更多的东西。头条新闻是一款全新 Integra 尺寸的入门级 SUV 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加入该产品线。我们还获悉,RDX和该品牌最畅销的 …

    2024年1月20日
    0